“北京考古百年”片段在翰文天下系列活动中播放后,在同学们中引起了热议,大家对历史及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。
“100年前,在北京发现了北京猿人头盖骨。后来就开始了在北京的考古工作。”“这个头盖骨后来在日本侵略我们时,好像丢了,咱们以后得找回来。”
“后来考古挖出好多好多的文物,还有地下宫殿,可大了。”
“上次绘画活动去博物馆看到了好多的国宝,看得我目不暇接,大开眼界,比电视上看着漂亮多了。”大家跟着这位同学的回忆,一起回到了那次国家博物馆之旅... ...
这里展示的每一件瓷器都大有学问,是“会说话的历史真相”。
它们从诞生到成品,从开始的制坯就要经历层层打磨、塑型、上色,到最后还要经过大火的“考验”,更要躲避兵荒马乱的战争,最后才能呈现在我们面前,这“各中心酸”造就了它们的无价。
在瓷器创作中也要经过多年训练的巧手,精力集中、苦心揣摩,方能得其精髓,呈现精品,这每一条花纹都是工匠大师的汗水所铸。
有同学伤感到,“这些瓷器跟西天取经似的,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啊。”
有同学感慨地说,“做得是比我复杂多了,看来做什么都不容易,都得不断学习、练习。”
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。我们看到大师们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种“乏味”的艺术创作中。他们怀着对生活与美的理解,把身边的所有,画进自然,化成艺术。
同学们说,看来艺术无处不在,只是缺一双发现它的眼睛。
在与古人智慧的碰撞中,同学们深深地赞叹文化中美的变幻,以及工匠大师的精湛技艺。看到这些美轮美奂、巧夺天工的瓷器映在同学们的眼中,仿佛文化传承的桥梁在此刻开始搭建。
这些瓷器看着容易,画起来却很难。一些花纹、线条即使观察很久,都无从下笔,在思考、创作的过程中,直观的感受到了美从何而来。
当创作之路受到了阻碍,同学们都拿出了看家的本领,用自己的认真表达了对文物的尊重,对工匠大师的尊崇。
艺术文化不分家,同学们在介绍自己的作品时,讲历史也是头头是道,触类旁通。一位同学说:“这名字太不顺口了,还这么长,光读名字就觉得特别高级。”
想让传统文化永葆青春,
需要时时注入新鲜血液。
翰文天下系列活动——“瓷器在说话”,就是一次传统文化与绘画艺术的综合学习与提升。
胚土应该如何选择?
瓷器烧制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?
不同烧制温度,最后呈现的颜色会不同吗?
为什么很多坯在烧制时会破裂?
...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