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老师们在网上看到这样的段子:
我发现自己的孩子进入了中鸡阶段~
什么叫中鸡呢?
鸡小时候淡黄色毛茸茸的一个球,让人一看心都化了,真是可爱。
鸡大了变成成年鸡也很漂亮,尤其是营养好的时候,羽毛油光水滑,双眸炯炯有神。
但唯独不是小鸡也不是大鸡,是中鸡的时候,特别难看,茸毛掉了,羽毛还没有长出来,身上零零落落的非常难看。
而偏偏这个时候吧,又不好管教,又不讲道理,经常跟你对着干。
很多家长此时可能会对标自己家娃,
确实,
母慈子孝的人间烟火气,怎么就变成了人间沼气?
曾经那个乖巧、温顺的小可爱哪里去了?
午夜惊醒,发现曾经那为孩子挡风遮雨的誓言,此刻都变为质疑,
这风雨不会都是孩子自己带来的吧?
这家长和孩子爱的大路怎么就越走越窄了呢?
我们觉得这其实和家长、孩子对于“不务正业”的理解存在偏差有关:
很多家长觉得兴趣不重要,兴趣不靠谱,兴趣会变化,
所以,还是抓住眼前可以抓住的,把基础的知识学好再说。
家长们的标准可能是:
能带来效果的教育,是对的,不能看到效果的教育,是错的。
孩子们可能认为:
我的兴趣爱好可能就是我今后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。
这时,家长们肯定会提出质疑:
孩子就这一辈子,万一试错了怎么办?
这种方式对父母的知识能力和财务能力要求都很高吧?
按照这种方法,家长难道不是要比应试教育付出更多的金钱和心力?
普通家庭怎样用有限的资源财力种一些种子?
我也希望避免孩子重复自己的老路,但以现在内卷的大环境,真的能那么淡定的试错吗?
这时候该怎么办?
孩子在家每天就知道捏泥,一做作业就跟身上“长了虱子”似的。
我一怒之下,把孩子的泥都扔了,但换来的是孩子一周不跟我说话。
我现在该怎么办好啊?
对于养娃,一定要跳出学习成绩这个限制来看待学习、教育,乃至知识的价值,孩子的能力。
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和天赋,只是家长不认为、不认可、觉得不重要而已。
我们要成就的是“独一无二的孩子”,所以,不是让她成为家长认为的优秀的别人,而是根据这个孩子的兴趣、天赋,和她一起预见适合她性格特征发展的未来方向,成为在未来能发挥出自身价值的人才。